微信扫一扫
“我被录取了!”来自河南郑州的袁婷婷在3月底的成绩查询中,得知自己通过了华中科技大学法学硕士的复试,目前为“待录取”状态。
“现在好一点的工作,基本只要研究生。”袁婷婷向九派新闻记者表示,“本科期间,的行政管理专业不是很适合自己,也不好找工作,所以选择考研。”
据教育部网站消息,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457万,比去年增加80万。九派新闻记者梳理历年报考数据发现,从2018至2022年,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238万人、290万人、341万人、377万人、457万人,四年间报考人数增长了219万。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不断增加,可录取率一直在三成左右,意味着袁婷婷这样“一次性上岸”的考生实属幸运。
考研落榜选择“二战”“三战”的考生并不少见,其中不乏工作多年后辞职备考的,年轻人为何执着于考研?研究生毕业后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?
不同学历薪酬差异大
“党员,研究生,这两个条件可以说是我们招聘的必备要求。”安徽某国企的人资部门工作人员徐贲向记者说道:“为了公平,学历是硬门槛,基本上只要名校硕士及以上学历,再从符合要求的报名者中选择业务能力较强的。至于本科生,有,招的很少。”
徐贲表示,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,自2020年以来,其所在企业的总部机关基本上只招收应届毕业生。
一张硕士毕业证书,意味着一份收入不低的工作,自然引得万人向往。
前程无忧网站于2022年3月8日发布的覆盖全国65所知名大学、8000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,月薪过万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,男性占比24%,女性占比13%;而在硕士应届生中,这一比例为59%,40%。可以看出,学历的提升与收入增长成正比。
二次备考的王青青,出差时在宾馆利用平板电脑复习。 图/受访者提供
来自湖北的王青青在成都工作了4年,目前供职于某大型企业。她发现,“同工不同酬,研究生优势很大!”她所在的企业实行事业部改革,与分公司签署劳动合同的她和“集团所属职工”一同工作,“平时在一个办公室,工作内容略有不同,工资却差不少。”王青青稍做盘算,发现自己与部分同年龄同事的年薪相差近5万元,五险一金也有一定差距。
“他们(总部所属职工)基本上都是研究生,校招进来的。”自从发现薪酬差距后,王青青萌发出考研的念头。“现在工作不好找,又不敢辞职。”虽说薪酬较总部员工有所差距,可工作岗位也来之不易,不敢辞职的王青青将目标放在“在职研究生”上。王青青自2021年9月起购买复习资料,却碰上公司年底的两个项目,“经常加班做PPT,每周只能复习两到三次,只能是晚上下班后,回家刷两小时的题。”
本以为在职研究生考试难度较低,等待笔试成绩公布,王青青发现自己没能通过笔试。“不大要紧!今年的备考太匆忙了,这个结果也是情理之中,明年再来吧。”王青青向记者说。
有人备考四次,有人从央企辞职读研
徐莉第一次考研是在2014年,本科毕业的她报考翻译专业全国最好的几所院校,最终落榜。考研失败的她步入职场,于2015年再次选择考研,由于舍不得工作及薪水,徐莉边工作边备考,利用下班后的三四个小时复习。
徐莉第二次报考的院校是她本科就读的学校,本以为能够一帆风顺上岸的她,以4分之差与母校失之交臂。
2016年,回到家乡工作的徐莉鼓起勇气第三次考研,她决定放弃MTI翻译硕士,转而报考学硕——英语语言文学。徐莉的目标院校没有西班牙语的二外选项,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法语,由于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二外上,徐莉的专业课没有过线,第三次考研再度失败。
三次考研消耗了家人对徐莉的信心,在亲友的劝导下,徐莉重返职场。重返工作岗位的徐莉“每夜辗转反侧”,“我还是放不下自己考研的梦想!”于是徐莉开始了自己的第四次备考之旅,她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,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课上,同时注重法语跟政治的学习。
2018年研究生考试分数出炉,徐莉的分数是370分,最终考取某双一流学科高校(原211高校)。徐莉表示,“当我看到分数的一瞬间,我感觉今后的人生道路、求学道路都会相对顺利,再也没有如此坎坷的事情了!”
徐莉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。图源当事人抖音
“都说考研是为了找工作,可我还是咬咬牙,从央企辞职读研了。”2017年毕业于某双非院校的万昱辉,进入武汉某央企工作。“我在校期间参加了不少广告、设计赛事,在字节跳动实习过。”
凭借超出同龄人的实践经验,万昱辉击败一众名校毕业生,入职羡煞旁人的央企岗位。“当时一起面试的,有985、211的学生,最后我入了职,感觉挺幸运的。”万昱辉向九派新闻记者讲到,可入职后,现实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顺利。
“央企学历太卷了,身边都是名校研究生!我刚入职两年,就看清了自己根本没有竞争力。”心有不甘的万昱辉于2019年开始备考,最终考取上海某双一流高校(原985院校)的新闻学硕士。“人生道路还很长,我想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可能。”万昱辉说。
读书,仍是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
“读书,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,仍是大多数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通道。”来自江西农村的林刚今年30岁,本科就读于江西一所二本院校,“当年高考失利,只能读个三本,复读一年,考取了一所还算可以的二本学校。”就读于材料专业的林刚痛定思痛,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,最终考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,如今的他是某家大型国企的研发工程师。
“导师曾劝我读博,我放弃了。首先我个人不太适合科研,其次是父母希望我尽早参加工作,尽快成家。”2019年年初,林刚与妻子步入婚姻殿堂,2021年底有了自己的孩子。
贺飞曾就读的武汉某远城区职业中学。图源学校官网
来自武汉某远城区的贺飞2011年从职业中学毕业后,通过对口高考考入武汉某一本院校,大三在某车企实习时,得知“想要成为正式员工,本科学历不够,起码要读完硕士研究生。”正是那次的实习经历,令贺飞下定决心考研,最终考取本校的硕士研究生。贺飞于2018年如愿考取武汉大学博士,将于今年毕业的他就业面较为宽广,既能选择到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,也能到华为等企业工作。
“不学习,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。”贺飞回忆起2010年落榜本科院校,同校几乎无人复读的他选择再来一年,最终如愿考上本科。贺飞的职校班主任向记者表示,“这是我至今带过的学生中学历最高的,同时也很懂事、谦虚,和大家们相处得很好。”
双非院校硕士毕业,面前仍是漫漫考试路
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统计,2022年“双一流”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。相比之下,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,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。其中,西藏民族大学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23.2%,江西农业大学、湖南工商大学、长江大学同比增长超过50%,双非院校的研究生渐受热捧。可多位受访者向记者表示,双非院校硕士的就业形势仍不够乐观。
部分双非院校2022年考研人数较上年增幅。图源:中国教育在线网站
今年25岁的赵璐璐毕业于武汉某高校的民办二级学院,于2019年考取公办本部。管理学专业的她将于2022年毕业,她向九派新闻记者表示,“文科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,优势不明显。文科博士的话,会好很多。”行将毕业的赵璐璐,从2021下半年开始准备一系列考试,“选调生、公务员、事业编教师,每项考试都在准备。”赵璐璐介绍,“为了预防所有考试都落榜,每天在寝室刷题时,有时间就看看招聘APP,为找工作做准备。”
2017年于湖南某双非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蔡涛,向记者表示,“我毕业就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岗位,在一家大型私企从事程序员工作。相对于文科毕业生,理工类的学生找工作更加容易。”
“读着非全的我,到处投递实习简历”
非全日制招生专业增多,部分专业停招全日制研究生,已成为近两年来研究生招生的一种现象。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21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招收推免生源,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,同样,南开大学应用心理专硕、武汉大学会计专硕、北京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(软件工程方向)等已不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,仅向非全日制方向考生开放。
杨絮在中国海洋大学校门前。图源受访者抖音
2018年本科毕业的杨絮没有选择考研,她向九派新闻记者表示,“当时在北京教育行业实习,实习工资每月7000、8000元,心想考研干嘛呢?研究生毕业还不是要工作。”毕业后在北京某企业工作的杨絮发觉身边众多清华、北大等名校毕业的同事,于是她开始备考非全日制研究生。目前的杨絮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,边工作边攻读非全日制硕士学位。
与杨絮不同的是,2020年本科毕业的赵鑫煦于当年落榜全日制研究生,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调剂至非全日制硕士。现就读于湖南某双一流高校(原985高校)的赵鑫煦为了保留应届毕业生(两年择业期)的身份,并未参加工作,她边读研边投递实习简历,以增加实践经验。“读着非全的我,四处投递实习简历,花了大半年才得到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实习机会。”赵鑫煦向记者说道:“父母很理解我,愿意供我继续读书,哪怕是非全日制研究生。”
“不考研,我有出路吗?”
来自山西的杨鸣勇,曾无数次质问自己:“不考研的话,我有出路吗?”
“有出路,肯定有。”杨鸣勇对记者说。2017年毕业于武汉某大专院校的他,第一份工作是某大型国企的汽车装配工,不甘于流水线工作的他凭借在校时的写作、策划经验,先后在两家大型企业从事品牌、策划工作。“写通稿、宣发文案,拍照片,做企业微信公众号,什么都做过。”辗转于不同岗位,自认为业务能力提升不少的杨鸣勇,薪资却不见涨,税后年薪一直在5万元左右。
杨鸣勇的背影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“在国企工作了4年,有一次总部想把我调过去,领导拿到我的简历一看,是专科学历,就否定了。”可杨鸣勇始终不服输,他于2021年从拥有数百名员工的国企辞职,入职规模十余人的小型企业。“从国企辞职后,几乎没睡过好觉,压力很大。”2021年一年内更换了两份工作的杨鸣勇向九派新闻记者表示,“只要肯吃苦,肯干!总会过得更好的!我的目标就是在武汉买房,成家立业。”如今的杨鸣勇担任某企业的新媒体运营,月收入过万。
“学历只是个敲门砖,热爱与坚持,才可能走得更远。”2014年毕业的马嘉欣曾供职于一家广告公司,自小学习绘画的她坦言自己“非常喜欢画画!”“以前上班的时候,主要做平面设计,一下班就自己练习画画,主要是手绘、油彩画。”
马嘉欣曾独自租了间60平方米的房子,当做自己的“绘画基地”,她购买画板、颜料,几乎每个周末都沉浸于绘画之中。“那段时间几乎没有存款,全身心地画画。坚持了三年多,当我自己有了足够好的业务能力,往前的一些门槛自然而然消失了。”马嘉欣向九派新闻记者表示,如今的她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。
(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