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
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统计,3月1日至3月20日,全国本土感染者已超3万例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,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强,隐匿性强,无症状感染者多,本阶段应早快准,全面摸排疫情风险底数,严格快速流调溯源;与此同时亚洲疫情的反弹将带给我国更大的外防输入的压力,各地需提前做好预案,建立针对奥密克戎的大规模筛查准备以及应对方法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
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增强、境外输入压力增大
张伯礼院士分析,国内本土新增感染者连续多天破500例,甚至破千,综合分析有以下原因:
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增强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核苷酸变异位点在50个左右,其传染力比德尔塔变异株增加了37.5%,引起此次疫情的BA.2亚型传染力较之前流行的BA.1又高了约30%。其具有传播隐匿、传染性强、传播速度快,无症状者多,早期难于发现。具有易形成社区传播的特点,一旦发现往往已形成小规模爆发态势,是导致疫情多点散发甚至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境外输入压力增大。尤其是最近亚洲疫情的反弹,国内面临更大的境外输入的压力,如周边的韩国、越南、俄罗斯、日本,以及我国香港地区,都排在世界新增病例榜的前面,韩国7天新增感染者超过150万例。如本次上海疫情初步判定是境外输入病例携带的病毒污染了环境,加上管理疏漏,引发了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。
多地传播途径和地点不同。根据多地流调发现首先出现疫情的多为学校、浴室、工厂、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、流动性大、空间相对密闭的场所。一旦病毒进入这些场所,引发的传播更快。所以本轮疫情表现出病毒传播链极其复杂,疫情场所和人群比较特殊的特点。本轮疫情不仅在学校,在多种人群密集场所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隐匿传播,同时由于就医和核酸检测主动性不足,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,会导致传播力升级的奥密克戎引起学校等场所传播,更容易导致多点散发或集中暴发,这也是本次疫情防控的难点。另外传播途径多元传播,有时几条途径同时交互传播,也增加了流调的困难。
防控意识有所放松。春节后,大家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,返乡返岗流动性大,个人防护意识有所松懈,同时少数地区在落实“应检尽检、应隔尽隔、应治尽治、应管尽管”方面还有较大差距,缺少实战经验和演练操作,到时候有忙乱应付的情况发生。
本阶段应全面摸排疫情风险底数,严格快速流调溯源,早快准反应
针对本阶段疫情防控的诸多难点,张伯礼院士提出如下一建议:
科学防疫,在风险范围全员核酸筛查,全面摸排疫情风险底数。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科学的调整封控区、管控区和防范区范围,精准高效防控,消除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。
严格快速流调溯源。本轮奥密克戎导致的疫情已经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,因此流调工作艰巨复杂,需更加严格仔细,不仅要关注病例的密接、次密接、一般接触者,还要考虑病例前期是否存在传播链,尽可能找到无症状感染者。
加强社区防控。划分封控区、管控区、防范区,严格执行相关规定,封控区要做到“足不出户、服务上门”。对密接次密接人员必须应转尽转,应隔尽隔不能迟疑,彻底阻断社区传播,力争用最短时间实现社会面清零。对本轮重点疫情地区和学校、医院、工厂、建筑工地等聚集风险场所,严格落实好各项防控举措,全力遏制疫情传播扩散。
为了可持续“动态清零”,应在科学精准上下功夫。立足早发现,早隔离,早治疗,采用分层治疗的方法,轻症收治在方舱医院集中隔离管理,重症收在定点医院集中救治。但各地各单位不能层层加码,一刀切,隔离治疗时间14天,居家隔离观察7天,对复阳者、常阳者核酸Ct值35以上无须在医院治疗。
亚洲疫情反弹带来更大的外防输入压力,需做好预案和资源准备。
张伯礼院士指出,本次疫情也给了我们很多警示,尤其是提示亚洲疫情的反弹将带给我国更大的外防输入的压力,需提前预案。
张伯礼院士建议,一是更快速的溯源流调、建立针对奥密克戎的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、分类隔离,是防止疫情蔓延,减少医疗资源挤兑的有效手段。
二是在“精准防控,动态清零”的基础上全民接种疫苗,尤其是不同技术路线加强针的序贯接种,主动建立群体免疫。尤其重视提高老龄、有基础病及体弱者的接种率。
三是坚守“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”防线,坚持防人也要防物,加大口岸边境城市防控力度,坚决落实“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隔离、早治疗”措施,及时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,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,坚决切断输入源。
四是对奥密克戎病毒肺炎在治疗上坚持中西医并重、中西药并用有非常好的效果。早期治疗、综合康复,中西医协同的经验可为全球抗疫提供宝贵经验。
五是对无症状者也不要掉以轻心。西医无症状,中医有证候,今天无症状,明天有不适很常见,尤其是老龄有基础病者更须注意。采用辨证论治、先症而治可以积极预防病势发展。
六是推广“抗原筛查、核酸诊断”监测模式,群众可自行购买自行检测,有利于做到早发现,提高早期监测预警灵敏度。
优化管控方案,节约防控成本
在坚持“外防输入,内防反弹”总策略下,做好科学防控,精准施策,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完全可能的,在总结两年多来的经验基础上,张伯礼院士建议:
精准划分疫情相关区域。现在部分地区疫情相关区域的划分包括封控区、管控区、防范区,覆盖整个小区、整个公司,面积普遍过大。在区域划分上应尽量精准,把握好封控区与管控区即可,防范区可有选择地设立。如天津此次抗击奥密克戎疫情中积累的经验,将出现阳性病例所在的楼栋口列为封控区;同一楼栋左右栋口列为管控区;其余小区根据防控需要有选择地设立临时管控或防范区,三天核酸检测报告全阴则可解封。
合理使用资源,避免过度防护。医护人员的防护不分场合、不分情况的穿隔离服也是不必要的,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。如在大筛现场、康复病房是否要穿隔离服,似应理性对待。因大筛出阳性者概率很低,戴好口罩、防护面罩、穿好隔离圍裙则可起到防护作用。康复病房都是转阴者,就没有必要像传染病院一样穿全套防护服。医院的防控工作应更科学准确,注重效率和节约资源,才能持续有效。
就对民众的要求而言,仍然要坚持做到少聚集、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勤通风。优化核酸检测措施。推广“抗原筛查、核酸诊断”监测模式,积极科普宣传抗原自测的方法及技术,群众可自行购买自行检测,有利于做到早发现,提高早期监测预警灵敏度。通过核酸自测试仪器和试纸的推广,可有效缓解医疗机构核酸检测的压力,有效避免新冠疫情的传播。还应进一步科学设定核酸检测较为合理的Ct值。鼓励研发有利于早期诊断、自我诊断的仪器、装备用品及试剂盒。